看病時,醫保到底有什么用?哪些報銷哪些藥物?一文搞懂醫保報銷
去醫院看病時,可能會遇到被醫生問是否有購買醫保,買的是哪里的醫保?
很多人聽到醫生這么問,不免擔心自己是否會被當成“待宰的羔羊”,如果說有醫保,那醫院會不會故意給我開一些很貴的藥呢,如果說沒有醫保,會不會花更多的錢呢?
實際上,醫生這么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首先我們來看看醫保的分類有哪些。
目前,醫保主要分成兩大類,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。其中,職工醫保主要是面對在職員工或退休員工,公司和個人都需要每個月繳納費用,公司承擔大部分費用。居民醫保的對象主要是無工作單位的人員參加,比如自由職業、全職媽媽和個體戶等。
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在報銷和繳納費用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區別。
醫生問你有沒有醫保,真實目的是什么?
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,醫生通常都會詢問患者是否有醫保,其實醫生之所以這么問,是為了更好地開藥或制定治療方案。
因為每個患者購買的醫保種類可能不一樣,報銷比例也有所區別,看不起病是很多家庭面臨的困難。如果患者有醫保,醫生就會盡量開一些醫保目錄中的藥物,減輕患者的負擔。
如果患者除了有醫保,還購買了商業保險,那么醫生可以盡量開取療效最好的藥物;如果患者什么醫保都沒有購買,醫生就會制定最實用、最經濟的治療方案。
此外,有些藥物不在醫保報銷的范圍內,醫生在開藥時也需要向患者核實醫保情況并告知患者。
因此,看病時醫生問患者有沒有醫保,并不是有什么貓膩,而是從患者的經濟角度出發,為患者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醫保有哪些作用,可以報銷哪些藥物?
很多人都有交醫保,但是不少人對醫保的作用并不清楚。醫保是幫助我們分擔醫療費用風險的一種保險,參加醫保可以為我們在生病時提供保障。
參保人員在患病就診時產生的醫療費用,醫療保險機構會給予患者一定的經濟補償,從而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,保障了我們“有病能醫”的基本尊嚴。
不過,醫保并不是所有藥物都能報銷的,而且也不是所有情況下都能報銷的。《社會保險法》規定,對于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藥品、診療和服務設施項目的費用,可以從基本醫保基金中報銷。
因此,只有在目錄內的醫療費用才可以報銷,而醫保藥品目錄中的藥物應該符合安全有效、臨床必需、價格合理等基本條件。
不過,由于每個患者的病情不同,治療方式可能也不一樣,因此在結算時的報銷比例可能也有差別。此外,對于醫保目錄還有這3點需要注意:
只有甲類藥物可以全額報銷,乙類藥物只能報銷一部分,而在醫保目錄外的藥物需要患者全部自費,也就是俗稱的“丙類藥”。
此外,特殊的診療項目也不報銷,比如體檢、牙齒矯正等診療費就不在報銷范圍內;住院的普通床位費可以報銷,但是VIP病房或者特需病房這部分的床位費是不能報銷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地方的醫保政策會有一些差異,具體的報銷費用還要以當地的醫保目錄為準。
醫生會“區別對待”自費患者和醫保患者用藥
自費患者和醫保患者在用藥時,醫生也會區別對待,因為醫生需要考慮到患者治療費用的報銷比例,對于沒有醫保的患者,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經濟負擔來開藥物,通常會開出一些價格實惠、療效實用的藥物給患者。
對于有購買醫保的患者,醫生就可以盡量選擇在醫保目錄中的藥物,這樣也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,如果有必須要用到自費的藥物,醫生也會告知患者。
當然,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,這個“區別對待”不是指針對有醫保的人,醫生故意讓他去買更貴的藥物,而是對于不同經濟能力的患者,醫生選擇或推薦更適合的藥物給他。
總之,我們去醫院看病時如果遇到醫生問是否有醫保,其實這只是醫生為患者開藥前做的準備工作,也是為了能夠盡量減輕患者的負擔,并沒有什么貓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