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R不會告訴你的4個離職最佳時間點
前不久,一條“不建議7、8月離職,因為能蹭空調吹”的短視頻登上熱搜。如今,又有人總結11月到2月不要辭職,因為可以蹭免費的暖氣。
搞笑之余,不由引人深思。
無論是職場新人還是職場過來人,幾乎都繞不開這一問題:什么時候是離職的最佳時機?
雖然離職幾乎沒有成本,但如果沒找準時機,有可能陷入漫長待業期,甚至引起下家公司的用人顧慮。
那么,到底什么時候才是離職的最佳時機?可以參考以下4點。
01 下半月離職,規避社保斷繳損失
剛畢業參加工作時,由于不太了解社保的作用,只知道累計繳納15年,退休后就有退休金能領取。
因此,在提離職時,HR曾瘋狂“暗示”:“你確定要月初離職嗎?如果15號前離職的話,公司是不會給繳納下個月社保的哦。”
由于當時并不清楚社保斷繳的影響,覺得停繳一個月也無傷大雅。直到離職后的第二個月,到醫院就診時才發現雖然醫保賬戶可以正常使用,但不能使用醫保報銷。
這時我才恍然大悟,前公司HR為什么要反復確認我是否要在月初離職。
查證后得知,社保一旦斷繳,不僅會影響醫保待遇,還有可能中斷連續繳交年限,影響購房資格。如果中斷太久,甚至會影響退休待遇。
因此,為了不使社保中斷,最好選擇下半月離職,規避當月社保斷繳的難題。如果是跳槽的話,正好可以在上半月入職,讓新舊單位的社保繳納實現無縫銜接。
02 行業旺季后離職,降低人員變動影響
雖然每年的“金三銀四”和“金九銀十”是求職旺季,也是跳槽高峰期,不過這并不適合所有行業。
不同行業都有其特定的淡旺季規律,通常情況下,在行業旺季期間,人員需求緊張,不論是管理層人員還是專員,一旦有人員變動,都會增加公司的投入成本。
若是在行業旺季期間選擇離職,不僅容易給原單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,即使成功入職下家公司,也很可能在上班的第一天,就需要迅速投入到工作當中,幾乎沒有時間去適應的新環境和新團隊。
相比之下,選擇行業旺季后的這個時間點離職,會比旺季前和旺季過程中離職更為合適。
除了可以拿著在上家公司新鮮出爐的“成績單”,在簡歷中展示自己的業績,提升競爭力。除此之外,在行業旺季過后,工作量也會相應減少,留給我們緩沖時間較長,可以提前適應下家公司環境和工作內容。
當然,如果臨近年底,建議熬完一個季度到年終再離開。不會錯過年終獎不說,年后再重啟工作,也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調整重新出發。
03 完成項目再離職,維護個人職業聲譽
前陣子,朋友阿輝跟部門領導發生沖突,一氣之下選擇辭職,同事和老板都勸他把手頭的項目完成再離開,但他還是選擇拒絕,導致公司失去兩個客戶。
阿輝在離職后很快通過另一家公司的三輪面試,并談妥了薪資條件,然而在正式發出offer前,這家公司對阿輝進行背調,得知阿輝在前公司的“小插曲”后,最終決定不予錄用。
盡管阿輝事后找到前公司領導,希望能更改評價,但由于阿輝的離職給前公司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,他的請求也沒能被答應。
所以說,當下再怎么離職心切,也要記得把手上負責的項目完成。正所謂“做事要有始有終”,雖然有人覺得這是一種道德綁架,但實際上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。
在一些大型企業的招聘環節,特別是關鍵職位的人員考核中,背調是必不可少的環節。也正是這一看似不起眼的環節,有時就能讓到手的offer飛走。
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,即使真的感覺在原公司一天也待不下去,也最好咬牙把手上的事情完成,做好后續交接。
04 找到下家再離職,確保無后顧之憂
不論是出于什么原因離職,在正式離開前,先找好下家才是明智之舉。
雖然有人會覺得“騎驢找馬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因為要一邊應付手頭的工作,還要編個理由請半天假去面試,萬一要是沒能拿到offer,那就是白給半天工資。
但如果在沒找到下家的情況下冒然選擇離職,就等于失去穩定的經濟來源。離職后不僅要面臨生活支出的壓力,還有可能會陷入“病急亂投醫”的動蕩期。
尤其在就業環境緊張的當下,三天找不到下家和三個月找不到下家,兩者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。
一旦長時間找不到滿意的工作,會加重心理負擔,離職前的工作激情和意志也將被消磨殆盡,成為簡歷上的空窗期。
只有做好前后銜接,才能沒有后顧之憂。
或許會有人說,只要自己想離職,每天都是最合適的時間節點。這話本身沒問題,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和調整,將離職損失控制在最低,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。離職是一個需要謹慎考慮的決定,切忌任性行事,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后續麻煩,進而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好的發展。
什么情況下,你會考慮辭職?